其次要了解其当时所用的语言。
其三,鬼神上天的政治地位不同。这就是中国五千年乐教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大司乐》是周代官方的乐教理论教材,是周天子历代乐官的乐教理论总结,后被孔子采用,从《大司乐》并未强调君臣父子的情况来看,也许该篇最终成篇于西周时代或者春秋早中期。春秋战国文献一般称西周三百年为周,大汉至今则一般称西周、春秋、战国八百年为周。周乐(乐),就是周代官方采用的九代古乐,但也包括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的新乐【16】。三,孔子弟子子夏认为郑声是亡国之音。乐教,就是官方熏陶君子,使之养成端正持中的人格,将来为官能够公道公正、治国富民的音乐教育活动。
战国初期,中国最终完成了世俗化进程,中华文明从此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伟大世俗文明,宗教鬼神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再有什么重要的政治地位,国家治理完全实行世俗政治。39周代外交场合必有乐舞,谓之观乐,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出使鲁国观周乐。学者多称秦朝中国才开始真正统一,这是因为对国家统一方式、国体政体认识不全所致,与历史事实不符,在理论上有缺陷,在实践上亦有害。
传世文献中孔子论述乐教思想的语录,最要紧的应是《论语》中的如下几章:颜渊问为邦。周代绝地天通,规定天子方可祭祀天下名山大川,并祭祀天帝,始祖配享,旨在政治上统一天下(此承历史学家王戎先生教诲);诸侯祭祀本国境内名山大川,不得祭天。(《卫灵公》)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三家者以《雍》彻。详见《史记·孔子世家》。
参考文献[1] 吴天明.中国世俗化的节点和标志:以春秋战国之交的孔子和孔学为研究样本[J].东岳论丛,2023(1):129-142.[4]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上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77.[5] 王齐洲.论中国乐教的发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6] 左传:文公十八年[M]//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1861-1863.[7] 王齐洲.《周礼·大司乐》即《乐经》辨[J].南开学报,2023(1):178-191.[8] 礼记正义:乐记第十九[M]//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1534-1537.[2] 礼记正义:文王世子第八[M]//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1404-1410.[3] 左传:哀公八年[M]//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2348-2349. 进入专题: 乐教 。春秋战国时代王道废弛,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贵族僭越礼制成为常态,列国诸侯卿大夫均经常使用本该上级才能使用的礼乐,甚至有卿大夫使用天子礼乐者【27】。
亦可参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上引音乐作品都是先王之乐【24】,而传世《诗经》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乐,曲谱亡佚但歌词尚存,可据此做出初步推测。若犹有人,岂其以千乘之相(子产等)易淫乐之矇?必无人焉故也。庙堂音乐庄重典雅,不得轻浮煽情,古今中外皆然。
周汉传世文献如《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左传》《礼记》《史记》等,对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的乐教实践,包括具体的曲目和演奏、演唱、舞蹈的情况,均有大量记录,我们可以据此先对九代官方的乐教实践做出如下初步的概要性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乐经》在内的六艺,虽然名义上还是治国经典、国学教材,实际上其权威性已经大打折扣。30《大司乐》现存于《周礼》。这说明春秋君子大都认为,周乐是华夏列国治国理政的经典工具之一,对陶冶君子情操、激发君子治国富民,均具有重要作用。
郑卫之音郑声,战国君子有以为贬词者,亦有不以为贬词而仅仅视之为新乐者,下文都会有详细讨论。郑国乐师慧自称淫乐之矇,即只会搜集整理创作淫乐的盲人乐师,说明就连郑国乐师慧自己都认为郑声淫。
56故事出自《韩非子·十过》。周初开始世俗化进程【2】,春秋时代加速世俗化,故春秋时代兼有九代和战国至今后九代【3】两个时代的部分特点。
西周末期春秋早期,中国发明人工炼铁技术。而郑声虽然也是周乐,但是过分细腻、过分抒发儿女之情,抒情又不节制,不符合绝大部分周乐端正典雅的要求。孔子在鲁国孟孙氏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私立国学,除了学制较短、没有传授小学类课程【31】以外,其余六艺课程均与官方国学完全相同,那么周代乐教理论教材就是传世《大司乐》。九代乐教作品,五帝时代著名者有黄帝祭祀云神的《云门》、尧帝祭祀主管五谷的星座以求人间五谷丰登的《咸池》(《大咸》)、舜帝祭祀鸟神以求天下祥和的《箫韶》等。《大司乐》原文太长,下面根据其先总论再分论的写作思路,只引用其总论部分:大司乐掌成均32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九代官方的乐教实践概况大致如上。
这在周代是君子的常识,与现代考古学成果完全相符,也与现代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学说完全相符。此类案例,《左传》甚多,恕不一一抄录。
周代天王举办国学(类似大学),诸侯举办乡学(中学),卿大夫举办家学(小学),均有乐官教育子弟。所以从时代上讲,古乐与新乐,九代与后九代,均在春秋时代有所重叠。
秦朝国家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郡县,大汉至清朝国家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郡县和封建,今日中国之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郡县和自治区特区等。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即可推知,四国新乐不仅四国采用,华夏列国无不采用。
夏商周三代的乐教作品,除了继续使用五帝时代的古乐之外,夏代赞美大禹治水的《大夏》、商代称颂商汤伐桀的《大濩》、周代赞美武王伐纣的《大武》【21】,都是官方大名鼎鼎的道德教化、熏陶君子、治国理政的音乐作品。刘师培主要根据传世文献推断乐教起源,他以为只要是音乐教育就是乐教[4]。其一,乐教为五帝时代通例。随之而来的是,九代政教合一的神道王道治国经典也随之完全丧失了国家治理经典工具的权威地位。
可见周代国学教育不仅学习《舜典》《大司乐》之类乐教理论,而且十分注重乐教实践。46荒:亦过分无节制之义,犹淫。
上述乐教作品很可能大都是组诗组歌。但是乐教并非泛指所有的音乐教育活动,而只是治国活动之一,自然与剩余财富的出现、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同步。
周乐为周代主要用来治国理政的官方音乐,春秋时代在郑、卫、宋、齐四国出现了重视日常生活、吸收民乐元素、乐教愉情并重、抒情很少节制的新倾向,明显成为古乐的异类,故被称为新乐,并招致严厉批评。其二,九代乐教理论是九代神道王道治国理论之一,战国时代即被摧毁,汉至清朝虽将《乐》长期纳入经部,实际上乐教实践和理论很可能均落空。
歌词讲述先王故事,周史称之为先王陈迹,就是书教(当然还有其他历史教育如传世《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也是书教,远古口传史亦称《书》,今说书仍然保存了这一古意);先王兼行神道王道,公道公正,治国富民,合理获取私利,后世君子必须效仿,就是礼教。49当时君子称晋侯主晋祀鲁侯主鲁祀齐侯主齐祀,以此类推。48中国最早的统一时代应为西周时代,周公开始实际统一天下,其统一方式为中央集权加封建,封建之国包括周家兄弟之国、文明氏族之国、蛮夷戎狄之国三类方国,三者均承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也就是说,西周时代,连蛮夷戎狄都是周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代既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国已不国,《乐经》教条自然对君子失去了约束力,音乐固有的愉悦身心的文化娱乐作用便开始被重视。
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二是治世之音德音,说明春秋战国君子认为,与春秋战国乱世相对而言,先王时代实行裕民政治、仁德政治,君子获取私利亦公道公正,故天下大治。
11可能指父系时代早期残存的许多礼俗,周汉君子难以理解。35国子:国家贵族子弟,候任官员。
但最近读到王齐洲先生刚发表的《〈周礼·大司乐〉即〈乐经〉辨》,王先生考证《大司乐》乃孔子所亲传,孔子去世,弟子子夏辅佐魏文侯时,将其带到魏国,历经曲折,终于传世。讽诵:劝谏国君尽为君之礼。